赤水:生态“富竹”带来生活富足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5-25 01:52   

  盛夏时节,凌晨五点,在“中国竹都”赤水市大同镇天桥红托竹荪基地,基地管理员陈启国正带领工人们穿梭在竹林中采摘即将“开花”的“竹荪蛋”。再过几个小时,这些“竹荪蛋”就将破壳而出,变成白生生的竹荪,销往全国各地。这是赤水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赤水市按照省委和遵义市委对林下经济发展的系列部署和安排,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新路子。

  长期以来,勤劳智慧的赤水人民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等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和竹林资源,种植食用菌、铁皮石斛,发展林下养殖,推动该市林下产业蓬勃发展。

  赤水地处黔边、紧邻川渝,是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首批“十大竹乡”和“中国竹都”培育试点单位,林地面积约224万亩,森林覆盖率82.51%,居全省第一,气候以高温高湿为主,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一棵竹子富了一方百姓。赤水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禀赋,紧紧围绕“竹”字做文章,以132.8万亩竹林为基础,通过笋用林培育、国储林建设等多渠道强化笋用林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目前,赤水市年可采伐楠竹1500万株、杂竹100万吨;已完成笋用林培育面积56.0万亩,年产竹笋12万吨以上,产值5亿元;发展各类竹加工企业300余家,开发竹下游产品300余个,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

  小竹子联通大产业,赤水市通过一棵绿竹联通了一二三产业,形成了“山上栽竹、石上种药、林下养鸡、水中养鱼”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

  因竹而美,万亩竹海吸引了不少游客来到赤水旅游,竹产业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藏身竹海的赤水匠庐·雅路古是一个新建的洞穴酒店,吸纳了周边24位村民就近就业。黎思秀就是其中一位,实现就近就业的她,还能照顾家里的三个小孩,让她家的幸福感得到很大的提升。

  赤水市还抢抓双碳新机遇,率先启动竹林碳汇开发,创新探索转换路径。2022年,成立贵州省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成功发行全省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率先在全省获批首笔4.5亿元竹林碳汇产业类贷款。

  产业要壮大,必须实施规模化。赤水市推行林下经济与资源禀赋相结合、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结合、与乡镇特色优势相结合的“三结合”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林下资源优势,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林地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坡度较缓、地势较平的林地种植食用菌,石多地少的林地种植石斛,坡度较陡的地方发展林下养殖……赤水市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充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菌”等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技赋能,赤水市人民政府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农业产业科学发展。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中,从产业规划、选良育种,到技术把关,省农科院给予全程指导。

  根据科学规划,赤水市在海拔700米以上的林地重点发展黄精、重楼等中药材,海拔700米以下的林地种植林下竹荪、大球盖菇、羊肚菌和适度放养林下乌骨鸡,实现林下经济科学化、标准化发展,形成了“上中下、短中长”的发展格局。

  赤水市还通过现场观摩会、学习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不同发展模式,以点带面,纵深推进,带动全市林下经济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天桥村村民陈启国学会红托竹荪种植技术后,当上了基地管理员,从产业工人变成了技术工人。陈启国说:“一般问题我都知道怎么解决,如果以后自己要种植红托竹荪,心里也更有底气了。”

  即使有了科技的加持,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让农民心里还是有所顾忌。为了让农民无后顾之忧,在发展林下经济中,赤水市采取“投保+”模式向保险公司投保,有力提高了经营主体林下种植、养殖、采集的保障能力,让农业更有保障,让农民更有底气。

  结合乡镇地理条件,赤水市重点打造“一乡(镇)一品”产业,因地制宜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如今,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商品竹林培育、1000万羽乌骨鸡、万亩生态冷水鱼农业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形成了“山上种竹、林下养鸡、石上种药、竹水养鱼”的山地立体生态体系,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石上开花”是赤水市一道特别且亮丽的风景。在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金钗石斛示范基地,绿荫下的石头上开满了紫白相间的金钗石斛花,村民们正在石头上采收石斛花。

  阳光透过树叶散射在红花村村民马廷云的身上,他一边将采摘的石斛花轻轻握在手心,一边笑着说:“以前没有想到树下的石旮旯还能种石斛,更没想到的是种出来的石斛还这么受市场欢迎。”

  今年,马廷云种植了20亩金钗石斛,预计能收入20多万元。

  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红花村石斛种植大户袁图会建立了电商平台,他家种植了200多亩金钗石斛,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他说:“林下种植中药材产值高,我每年卖金钗石斛花和鲜条,毛收入近200万元。”

  高温高湿的自然环境特别受金钗石斛的喜爱,赤水市充分利用林下闲散的荒山荒地,结合金钗石斛喜阴喜湿和喜欢生长在丹霞石上的特性,创新采取林下自然栽培和垒石栽培方式,形成林药互生良性生长模式,孕育了品质上乘的金钗石斛,深受市场欢迎。

  赤水市通过“国有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在13个乡镇建成金钗石斛生产基地近10万亩,占国内金钗石斛种植面积的90%以上,年可产鲜条约6000吨、鲜花1000吨,占全国金钗石斛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0%以上。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赤水市培育石斛加工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创新开发金钗石斛切片、面膜、牙膏、香皂等15个系列40余个产品,大大提升了石斛的产品附加值。

  在红花村金钗石斛基地,不少游客拍照打卡,这里不仅仅是产业基地,如今已变成了旅游基地。

  赤水市充分利用竹林、桫椤、丹霞地貌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围绕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等名片,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共打造景区景点40个,成功创建遵义首个5A景区。2022年,该市旅游综合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赤水以绿色为底色,绘就了景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蓝图。(记者 涂林念)

Copyright © 2022 星欧娱乐注册版权所有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