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对话”活动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会上指出,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让科技创新要从“追随式”创新转向部分领域“引领式”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科技体制。地方政府也要更加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
王一鸣表示,数字经济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是新科技革命最活跃、最具活力、最前沿的领域,正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正在改变传统的要素配置方式。同时,通过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大大提高了产业的增加值,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过去在技术追赶阶段,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路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源头在海外,创新以终端产品的集成创新为主,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王一鸣认为,面向未来,科技创新要从“追随式”创新转向部分领域“引领式”创新,在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形成非对称反制能力,增强在国际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王一鸣指出,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加快向生产领域拓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新一代数字技术向制造领域的渗透扩散,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日趋广泛应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企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制造企业形态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正在加快制造业从产品制造向基于产品的服务延伸,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重构,各种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开辟了广阔空间。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明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同时,将重点在挖掘数字化应用场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加大支持。
王一鸣表示,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行业分布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左右。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战略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鼓励和支持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带动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变革,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
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形成。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国家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工业企业18.3万家,这些企业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62.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9.6%。
王一鸣表示,既要鼓励来源于消费互联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上游制造领域逆向渗透,也要鼓励基于传统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下游正向延伸,进而形成从制造、流通到消费和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平台。同时,要聚焦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进应用场景建设,促进集群化发展,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鼓励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探索、同台竞争,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构式、新业态。
此外,王一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行一些体制机制突破,让传统体制机制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
具体来看,一是突出对数据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目前的数据产权制度、数据流通交易、数据安全管理都需要进一步规范。二是推动科技成果的长期使用权和所有权改革,针对国家设立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完成的职务科技成果,采取更多元的激励方式,实现创新成果的合理转化。三是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和教育制度,汇聚世界顶尖人才,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四是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为实现科技创新、技术突破提供更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对于目前地方政府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的情况,王一鸣提醒,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避免产业同构化的情况出现,不一定要直接介入到具体的生产项目当中去,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塑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上,做好基础研究的投入、教育体系以及人才体系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