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7-22 20:44   

  仲夏的南粤大地,风过阡陌,百果飘香。在充满希望的原野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号角雄浑悠扬。如影相随的,是脱下军装的“兵哥哥”们,依然热血难凉。

  从一个兵“转变”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他们立足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他们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群众人居环境……近年来,广东省开展的“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通过素质提升、典型培育、先锋引领、政策扶持、荣誉激励等举措,进一步激发了退役军人创业的热情,干事的激情,引领的热情,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现今,全省有22978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4337名当选为“兵支书”。

  2023年,90后的李志文上任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长坪村党支部书记后,发扬军旅生涯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始终深入群众、融入工作一线,在他的带动下,党员干部们主动作为,不断努力推进一项项乡村振兴实事,谋划推动特色产业项目,抓好人居环境改造,流转撂荒土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将灵芝基地变为长坪村的特色产业“名片”。

  站在信宜市东镇街道北逻社区环村水渠的一处平台环视,映入眼帘的是贯穿村庄的绿道,荷叶连连的“网红打卡点”,百果园里正在劳作的村民,呈现出一派和谐的景象。而村小学的500多名学生朗朗读书声和家长们安心背后,是社区党支部书记陈进喜把产业兴村放在首位,引进的企业无论大小,必须带动留守妇女、有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就业的结果。“陈书记带着我们把路扩宽了,把环境搞好了,解决了我们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是个好书记。”村民许姨觉得日子过得很舒心,非常满足。满足的还有这里的80岁以上的83个老人,90岁的7个老人,1个97岁的老人。然而,陈进喜想的是,“拉动村经济增长的同时,这里要成为游客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电白区沙垌村年10亿元产值的故事正在上演,绘制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每天一大早,当天色尚未大亮,通往沙垌村的公路上就涌动着周边2000多名摩托车的“大军”来此“就业”。有着21个自然村、24个经济合作社的沙垌村,如今有超过1000户家庭参与沉香的种植,覆盖面积达5500亩。2023年的沉香产业收入更是突破了10亿元大关。这个数字背后,是沙垌村副主任蔡明忠带领45名退役军人成为重要推动之一。

  如今,全省以党建为纽带,着力把优秀人才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培养成“领头雁”的路子越走越宽,进一步带动了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发展。

  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党总支书记吴勇光是一名90后“兵支书”,在他和老支书的带领下,元坝村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全村荔枝产业年产值高达2.5亿元,年接待游客约150多万人次,人均年纯收入5.8万元,用村民的话说:“现在的生活比荔枝还火红。”

  鼓励和引导退役军人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终目的是要把退役军人培养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助力人”。

  2005年退役的杨华振到成都创业,凭着服役5年间磨炼出的不服输韧劲,事业蒸蒸日上。2013年却带着妻子回到了家乡电白区旦场镇楼阁堂村。当时村里的情况是: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只有荔枝和龙眼这两种靠天吃饭的传统产业;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一度戴上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经过充分调研省内外种养市场后,创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养殖黑棕鹅一道致富。2017年以“产业+合作社+基地+扶贫户+市场”的模式,引导贫困户正式入股参与分红。“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让楼阁堂村41户146人在2019年底全部脱贫摘帽,杨华振也发展到集良种鹅苗发放、饲养、防疫、收购、屠宰、销售为一体的200亩养鹅基地,至2020年养殖肉鹅达100万只以上。

  在杨华振帮扶的7名退役军人中,老家揭阳籍的杨泽生学到了技术后回乡创业,桂平马皮乡的黄中生也回乡当选村支书。

  漫步今天的楼阁堂村,他回乡时的脏乱差已经远去。11条自然村公路全部硬底化,健身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篮球场、好心公园等公共空间相继落成,古树生态公园、马屋山好心公园、古井好家风公园等点缀其间……合作社2018年被评定为省级示范社。

  这几年,田心龙舟、田心牛肉、田心腊味等双水田心特色乡村品牌走出新会区,在江门市周边市区迅速走红,得益于扎根基层的90后退役军人,双水镇田心村委会书记、主任林源杰。而郁南县宝珠镇宝珠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伟志,从2015年回乡发展成立宝珠镇荔乡种养专业合作社,到目前鸡心黄皮栽植面积扩大至3000余亩。

  在兴宁市最美退役军人王健午的带领下,15名退役军人组成“乡村脱贫振兴先锋队”,与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学电商销售,并和全镇143户贫困户签订了销售协议,共同发展肉鸽养殖。该基地成为梅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着力打造“军创”品牌,促进退役军人创业带动就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州市从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兵支书”队伍建设作为系统工程,通过选拔、培养和管理退役军人,建立信息库,推广传帮带模式,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开展培训提升能力。目前,200多名“兵干部”投身“百千万工程”,扎根乡村,为从化区乡村振兴增添了色彩。

  通过笔者深入的走访、接触,切切实实感觉到——越来越多退役军人的目光正投向那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越来越多的军创要素资源流向那一片片广袤的土地,越来越多在外创业的农村籍退役军人党员正奔向故乡那一片片天地。

  从清远市区驱车200公里,才到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村委,这里海拔430米。该村由壮族、瑶族、汉族构成,下辖5个村小组,共196户926人。

  说起2011年之前的黑山村,村民雷统扬至今记忆犹新:“垃圾遍地、赌风盛行,村和村间常闹矛盾。”村民禤柏喜回忆说:“苦不堪言”。这一年,在佛山经商的退役军人雷健回乡创业,同时被选为村党支部委员。身体力行改变现状,令村民逐渐信赖,2014年当选为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因工作忙,无暇照顾备战中考的儿子;妻子曾这样埋怨:“真不像两口子,好长时间见不上面”;放弃了年收入10多万元的杉树种苗生意。

  2018年清远市委宣传部牵头,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为雷健和黑山村又插上了腾飞翅膀。“雷书记做视频直播销售清水鸭,仅2个月就售出1万多只,价格涨了六成”。雷健算了一下账,村里每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收入500多万元,村人均收入由8000元增加至17500元。更让他内心喜悦的是:“以往提到黑山村,没姑娘愿意嫁过来,现在通过电商卖鸭、搞旅游、农家乐,村里光棍都‘脱单’了。”晒黑了累瘦了,换回来的是黑山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各种相关称号。

  出生于梅州市大埔县的蓝欣欣是个80后,2001年退役后经全国公务员考试考入清远市公安局,2019年辞去公务员,专心做一个职业新农人,创立了清远市金都农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发起成立创业联盟。自建成以来,已有9个产业链项目,带动当地农民超过300人,带动了黎埠镇的“一村一品”和“一兵一品”的建设,成为华南农业大学、肇庆学院、清远市农技推广中心(清远市农科院)等单位的产学研实训基地和样板田。

  肇庆市高要区乐城镇社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赖才林深有感触:“大家都叫我‘兵支书’。其实,‘兵支书’既不是‘官’又不是‘兵’,还要上阵不断啃‘硬骨头’,但这个称号也赋予了我比一般村干部更多的荣光与责任。”

  从2002年当选为“两委”干部,在村“官”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的21年间,他曾为解决村民让地争议,冒着大雨赶入山中,连人带摩托车翻入鱼塘;他曾在处理污水厂用地问题时,忍饥挨饿与一村户周旋调停,终于用耐心感化了一家人;他曾每日早上五点起床,周转于十多个村庄处理大小事务,半夜一两点才忙完回家,以至于家中的女儿都以为“爸爸去了外地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赖才林欣慰地看到,家乡正在实现开村300多年来史无前例的美丽蜕变。

  如今,社播村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如期完成了各项硬件设施,还引进了菜篮子种植产业,发展了乡村旅游业。村集体经济、村民人均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村民们真正感受到了乡村振兴赋予的幸福感,社播村也连续获得国家、省、市授予的许多荣誉。

  饶平县三饶镇溪西村,2700亩耕地和近万亩山地,四成撂荒。世代耕种五百年的“三饶香米”也因易倒伏、产量低、劳动力外流,仅剩两个种植户也打起退堂鼓。作为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四千多留守群众亟需找出路。

  2007年,村里回来一位年轻人刘维才。五年前从西藏某边防军营退役后放弃分配,到广州和汕头创业。生意蒸蒸日上,却做出回乡探索致富路的决定。几个有威望的老人,看到这个只有24岁,一年党龄的小伙子,为全村发展不停奔走,一致推荐他当选村“两委”干部。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刘维才种植50亩率先垂范。对他这个举动,有人观望,有人嘲笑,有人捏了一把汗,家人更担心。最终,经过潮州市农科中心专家刘绍权团队建议,试种5亩,总结经验或教训。勤劳汗水换来了共计3万元的“成绩单”。每亩地毛收入6千元,这是有史以来的爆炸性新闻。

  第二年,50余户村民纷纷走进稻田,卷起裤管、撸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山美乡种植400亩,次年更是实现单造产量12万斤的历史新高。从“没人种”到“争着种”,几近绝迹的“特产米”起死回生,成为富民兴村的拳头产品。年产值达五百多万元,带动村民一百多户,也让他荣获了首届“广东最美退役军人”。

  访谈时,现年有着50多年党龄的黄名滩,说起刘维忍不住挑起大拇指,连连称遇到了一个好书记。

  先进带后进,成为广东省补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的重要举措。既为欠发达地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也给那里的人们的新生活带来希望。

  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山域村,告别了每逢大雨必是“泥水路”,夜晚出现靠月光和手电筒的局面,文化广场和篮球场让人们休闲有了好去处。同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同县的虎头坡村,村内168亩蔬菜种植基地成了新地标。繁忙进出的工人们,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些变化,离不开佛山市三水区8名退役军人身份的驻村扶贫干部。他们带动山域村、虎头坡村等8个省定贫困村加速蝶变,令8个省定贫困村的贫困户的心热起来了、身体动起来了。

  2020年,山域村村民周燕家建成了一座两层楼的新房,这是驻村干部来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公公去世,丈夫因病干不了重活,两个年幼的孩子嗷嗷待哺。“感觉天快塌了,生活没有盼头。”在驻村黄贵春帮助下,周燕找了一份工作,家里还种起番薯、芋头,年收入从不到三万增长到如今的十万多。让周燕渐渐有了盼头,干活更起劲了。无独有偶,在虎头坡村驻村李启雄的帮助下,年过半百的村民周广南一扫往日的消沉。了解到周广南的两个儿子和妻子患有脑膜炎,协助他申请了大病救助资金,为他争取到资金购买优质芋苗和化肥,并联系本村致富带头人结对帮扶其一家。如今,周广南一家不仅年收入过10万,家中还建起了新房子,生活顺利走上正轨。

  事实上,让村民们感动的不仅是驻村干部带来的改变,更是他们身上那军人般坚忍不拔、艰苦朴素的品质。驻村谢恒成第一次来草潭镇泉水村,住无定所,经常要在别的村借宿。水土不服、不到一个月迅速瘦了下来。同样,草潭镇下六圩社区驻村梁友志,在村中没有住宿条件的情况下,大力开展农田水利改造、村道硬底化和公共设施等建设,改善村中人居环境;乌塘镇乌塘村驻村范利文,离开5岁的女儿,毅然决然奔赴扶贫一线,舍小家顾大家……

  从佛山到湛江400多公里的里程,这支肩负着重任的“扶贫铁军”,仿若点点星光,汇聚成浩瀚星河,照亮贫困户的希望。

  沉稳踏实,少说多做,是佛山市南海区退役军人金国彬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2019年4月初,还在接受军转干部进高校脱产培训的他,得到了妻子大力支持。“想好了你就去,家里的事情有我在。”就这样正式走上了和云浮市东圳村“结缘”的道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太便利……这个被认定为省级贫困村小村落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118户408人。如何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寻求突破?金国彬一度非常着急。面对缺少劳动力的短板,他带领村级组织选择了周期短、见效快的鸡养殖,同时借助科技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截至2019年11月,118户贫困户有序退出。“现在感觉和生活在城市里一样、没有什么差别啦。”村民的“幸福感”,成为金国彬“再接再厉”的最大动力。

  同是南海区派驻云浮市云城区、云安区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蒋雄师在云浮工作的四年里,走遍了所辖29个行政村,深入镇(街)、村(居)委500多次,走访贫困户800多户次。总行程达到10万多公里。如今,云城、云安区已实现贫困人口100%脱贫,29条贫困村100%摘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无论是离开富裕发达之地的舒适安乐窝、告别家人到偏远落后的山村扶贫攻坚,还是从大城市到乡村创业,他们都无愧于“退役不褪色”的本质。

  农村籍退役军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有着建设农村、改变家乡面貌的内在动力,又经过部队培养、锻炼,普遍具备思想素质好、执行能力强、能力素质优、团结质量高的明显优势,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驱车行驶在阳山县杜布镇的高架桥上远眺,云雾缭绕,“东江十里画廊”映入眼帘。下了桥不一会,就来到阳山县杜布镇复退军人互助协会。理事长陈印带身材魁梧,他感慨道:“互助会2017年11月份成立,现在有19个自创农业品牌的创业基地,共投入资金大概有5000万。”

  据了解,杜布镇共有复退军人389人,近年来,积极引导复退军人创办创业示范基地,通过“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支部+协会”等方式大力发展农畜牧业和农家乐文化。目前,该镇辖区复退军人创业人员已申请成功9笔共计100万的政府全贴息贷款。努力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激活集体经济自身“造血”能力,全省各地奋力前行。

  1996年,结束3年军旅生涯的盘明华回到家乡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坑村,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当时村里交通不便,耕地稀少,村民生活困难。2014年,盘明华当选为桂坑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桂坑村从“贫困村”发展为知名的少数民族“网红村”。

  盘明华说,桂坑村的蜕变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作用。例如,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村里发展了“瘦身鱼”养殖产业,并有专家辅导,解决养殖问题。现在,“瘦身鱼”销量很好,养殖户们收入大幅增加。除了“瘦身鱼”,村里还发展了“石韭菜”“有机米”“美丽梯田”和“瑶家民宿”等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长到13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5万元。

  盘明华还注重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村里对村落及周边景观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六个一”工程,即一片梯田、一条小溪、一条观光小道、一位瑶族先祖、一个盘王节、一出盘王舞,把桂坑村打造成集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和瑶族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盘明华对桂坑村的未来充满期待,希望文化旅游成为村里经济增长的引擎,让村庄更美,村民更富,生活更幸福。

  1994年,郭卫强光荣退伍。看着家乡的烂泥路、土坯房,对比深圳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他不顾家人反对回乡竞选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直冲村村干部岗位,从一般村干部到书记、主任一肩挑一干就是30年。

  郭卫强说,5000人这么大一个村,必须发展经济。2007年把村里“留用地”全部盘活,随后几年引进50家企业,10年间经济增长24倍!如今,乡村面貌发生蝶变。还在风景宜人的龙溪河边建设一个集吃、住、娱乐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100个床位,让老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同时,村民享受医疗“二次报销”,针对医疗个人缴费部分,村里最多还能报销50%。每年,直冲村用于村民分红、住院报销、特殊群体关爱及老人慰问一系列民生工程的资金达到1000多万元。看着村里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群群村民欢声笑语,“兵支书”郭卫强笑了。

  鼓励和引导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成为大显身手的新农人,释放出了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旧寨村原是个无基础设施、无稳定收入、无特色产业的“三无”村,整个村社“家底”只有约一亩地,还被经过的铁路一分为二。刚上任的吴志辉面对困难没有气馁,挨家挨户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灵芝试种。初期,每天“扎”在作坊里10多个小时。他深知群众要脱贫,扩大种植规模是关键。为此多番考察后与梅州市微生物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又成立合作社,筹集各方资金120多万元建设有机灵芝加工基地,完成种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流程,有劳动力24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参与分红,原本人均年收入不到3300元的贫困户,一个月便能赚到3000元。截至2019年底,旧寨村建档立卡51户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2017年至今任佛冈县石角镇黄花片区党总支部书记、主任的李庚原,是1990年退役的老兵。在他的带领下,2014年集体表决通过将全村136亩耕地和2600多亩林地集中整合起来再利用,成功迈出了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在中华里村正式实施的第一步。通过“三整一心”计划整合流转土地,使原来零碎化、碎片化的土地连片改良、规模种植,通过土地整合、资源整合、优化管理等农村综合改革,中华里一年一个台阶,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整合前的2000元,发展到2019年30多万元,先后建设了养殖场、农庄、游泳池、果园、民宿楼等村集体资产。在村庄建设中拆除了200多间废旧猪舍牛栏及低矮小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2019年9月被广东省委农办评为广东省美丽乡村特色村。

  随着“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集结号”的越发嘹亮,越来越多的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退役军人走上“乡村大舞台”,意气风发将“青春热血”挥洒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可靠力量。相信在他们的有力带动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画卷,将愈发魅力无穷。

Copyright © 2022 星欧娱乐注册版权所有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